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论坛在成都举办,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论坛由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学承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云出席论坛,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负责同志主持论坛。
与会嘉宾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繁荣美术创作、深海考古发掘、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经济政策、文物科技创新、博物馆融入青少年教育、传统村落振兴、文物价值研究等方面,阐释观点、交流思想、探讨理论,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凝结智慧、凝聚共识。现摘编论坛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出发,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物实证历史、塑造认知、滋养生活、展示形象,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牢根基、构筑认同、激发动能、扩大影响。“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服务大局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坚定;文物保护管理提质增效,文明根脉和文化土壤更加厚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深化拓展,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让文物活起来双向发力,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更加深远。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深化文物考古研究,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探索理论创新;提升文物利用效能,推出更多改革成果、文化产品、传播精品,推动文化繁荣;加强文物交流合作,更好运用文物和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互鉴。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让新时代精神立于大地
今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为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美术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艺术家,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艺术语言来阐释中华美学精神、表现中华民族形象。结合回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认为,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文化自信自强以及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坚守历史传统的同时,让其与新时代文化相融合,如何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多年来,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两个结合”是在新时代实践与理论创新中所形成的文化生命体,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起新时代文化的价值体系、审美体系、创造体系、评价体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为新时代精神立碑,将新时代精神立于大地。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
迈向深海的中国水下考古
2023年5月20日,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要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式启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截至6月6日,第2航段已执行15个潜次,在一号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号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并对出水文物进行了清洗、浸泡、脱盐及取样等现场保护。经过调查,目前已基本摸清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大致掌握了遗物的分布情况、种类和类型。
在此次考古调查中,科技创新与考古发掘深度融合,首次采用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并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
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手段的运用,尤其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科技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我国深海考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
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主责主业,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艺术表现力,致力于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故宫博物院、人民网共同打造了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主题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
《只此青绿》选择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题与解题、匠心打造新时代优秀艺术作品、聚焦媒体宣传与多渠道传播、制作理念及模式创新实现“双效”统一、构建产业价值链等剧目创作的六个方面,打造文化精品,讲好文物故事。
多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追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我们将努力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打造更多表现文物的作品成为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于蕾:
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
总台文艺《国家宝藏》是探索“文物活起来”新形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实践。节目以“国宝盒子”为视觉符号,运用XR等先进的技术,以文艺赋能文博。
节目的思想原点从“让文物活起来”开始,走过五年历程后,彰显着“总台出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做的扎实努力。蜀石经的今生故事,石室中学2160年的文脉不断、弦歌不绝,论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制盐画像砖的今生故事,从川盐之利泽及四海,到中国海油钻井人的传承与创新,论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铜奔马的今生故事,从铁血大汉的良马梦,到中国海军七十年的航母梦,绵延千年的强国统一理想,论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蕴含了止戈为武、和平中国的哲学,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青铜神树与苏美尔神树的遥远相似性,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性,也论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2022年开年大展“何以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开展,一批“国家宝藏”与观众见面。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一件件无声的珍贵文物,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讲述了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思考
所谓“盛世修文”,具备了经济等硬实力的国家要有能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从而不断提升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水平。文化经济政策就是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工具来支持文化建设的专门政策体系。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并不断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财税、投融资、贸易、资产、工商管理等有关经济政策。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是随着国家不同阶段文化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在过去三十年里,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经历了三级提升,从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到保障文化体制改革再到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有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比较显著,但存在政策保障力度相对不足、税收政策实施效果有一定偏差等问题。立足于当前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前沿需求,文化经济政策优化和完善的主要维度有人才、税收、金融以及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主要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从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议在推进文化事业的公益捐赠、进一步发展文博授权产业、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数字资产运营、参与国家文化市场与贸易等方面持续发力。
腾讯副总裁马斌:
数字技术焕活中华文化的腾讯实践
今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PCG ARC Lab合作启动《人机协同AI智能考古共创研发》项目。
联合项目组对立人青铜神兽与顶尊跪坐铜人像两件文物的三维模型进行AI智能计算分析,计算接触面几何特征相似性得到拼接的匹配度数据指标,并进行整体受力分析,判断拼接组合的平衡性,进一步通过量化数据验证了两件器物的“合体”拼接可行性与合理的拼接方式。基于专业文献,结合三维技术对青铜文物进行研究性材质复原,使国宝级文物“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在数字世界重现铸造之初的辉煌。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指导下,腾讯技术团队试点性跑通“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的模拟拼接,并通过公开数据集验证有效性,逐步研发沉淀了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包括基于经典图形学的几何拼接算法、基于几何分析和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基于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等;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根据文物的三维模型,利用基于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 AI算法,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不同拼接位置的匹配度、整体姿态和受力情况等,实现文物考古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应用的探索。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总校长吴明平:
馆校合作,赋能学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不断拓展路径、整合资源,更好赋能学生高质量发展。
2018年,我校立项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专项课题“博物馆资源在初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2019年,我校基本建构起以“天府文化”为主题的整个初中学段的博物馆课程体系。最近3年,七中育才博物馆课例研究持续亮相“5·18国际博物馆日”。过去两年,我校参与完成《我的家在巴蜀(初中版)》读本的编撰出版,并积极推进“巴蜀文化流动展览”进校园,截至目前,馆校合作活动已开展50余场,惠及学生3500余人。
我校先后与成都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以及重庆地区具有巴蜀文化代表性的文博单位一起,在厘清巴蜀文化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新课程标准、五育融合、具有鲜明巴蜀地域文化特色的“巴蜀文化进校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巴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主题,初中学段全学科参与,共开发了28个课题,并配有完整的学习套件。这一项目的实施打开了馆校合作的新思路、新路径,实现馆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界互融、合作共赢。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马有德: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助推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振兴
保护自然生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是哈尼人生存方式的根本法则。阿者科村作为哈尼梯田申遗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至今仍然保留着完好的梯田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聚落空间景观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是集中反映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核心理念的现存传统村落典范。
2018年以前,相对封闭的交通区位、传统低效的稻作农业方式以及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着阿者科村的经济发展。红河州和元阳县政府引入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帮助阿者科村探寻发展道路,“阿者科计划”应运而生。
驻村团队与当地干部群众紧密合作,坚持保护第一,守牢生态底线,保护古寨村落,保护传承哈尼文化基因,深层次守护哈尼梯田活态遗产;坚持绿色发展,利益联结建机制,突出乡愁显特色,四条底线定规矩,着力推动保护与利用双赢;坚持价值共享,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全民充分参与受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致力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新路子,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提供了互鉴互融的“中国方案”。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巍:
挖掘遗产价值,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四川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条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两个“垂直分布带”形成丰厚的资源背景;“从东北至西南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藏羌彝民族走廊”,分别从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将北方的草原文化和南方的农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多种文化和多个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宏大而深远的历史平台。
在以下多个方面,四川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以皮洛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与人类起源;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演进;巴蜀和“西南夷”融入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程;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西南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与统一国家;“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交通网络与中外文化交流、民族“三交”;以长征文化为中心的红色文化等。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
论坛小结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贺信中强调,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的主题论坛,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实际行动。陆进副局长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机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开创文物保护利用新局面、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工作要求。
与会专家围绕繁荣美术创作、深海考古重大发现、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用数字技术焕活中华文化、馆校合作赋能学生高质量发展、文物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挖掘遗产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等论题,阐释观点、交流思想、探讨理论,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凝结智慧、凝聚共识,为搭建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让文化遗产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期待今天的思想碰撞和智慧火花,能够启发我们开展更多实践创新、推动更多理论创造。国家文物局将认真总结本次论坛成果,积极创造更多交流共享的平台,持续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
- 2023/06/13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
- 2023/06/11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论坛发言摘
- 2023/06/06晋冀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联盟成立
- 2023/06/01中国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
- 2019/05/20去年,洛阳有这些重要考古新发现